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医院文化
公共卫生 计生妇幼
健康教育 医保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绵阳经开区松垭人民医院 > 医院文化 > 医护园地
人民的好医生
发布人:张勤芹 发布时间:2013/9/1 8:54:00


人民的好医生

                  ——松垭人民医院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杜长清同志先进事迹

  30年的行医路,30年的奉献路!这30载来,他一直默默的坚守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怨言。他,就是经开区爱岗敬业的道德模范——杜长清老师。他的门诊量总是那么大,诊断室里、过道上,总是坐满了等候他的病人;他的服务态度总是那么热情温馨,无论是头发花白的老年人,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都非常亲切的称呼他为老杜老师;他总是那么的受大家的尊重,无论是在嘈杂的大街还是在偏僻的乡村都有很多人主动向他打招呼。他说:“奉献着爱心,燃烧着热情,用一颗虔诚于医疗事业的心,照亮患者康复前行的路,这,就是我的追求,这,就是我的幸福。”

  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经开区松垭人民医院,献给了我们经开区伟大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他为此付出的辛勤汗水,作出的无私奉献,这些都是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诠释的,今天我站在这里,讲述他的点点滴滴,为此我感到很荣幸也很忐忑,荣幸的是我能够将老杜老师介绍给在座的各位,他是我们同事们学习的榜样,在我们眼里他更是一位亲切和蔼的长辈。忐忑的是我怕我的语言不够深刻、不够精彩,不能够很好的诠释他的优秀事迹,但我依然要将我身边这位好老师、好长辈的事迹讲述给大家听,将这份感动分享给大家。

  杜长青老师是松垭镇8村的一位优秀的乡村医生,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2002年调入我院总部工作。在我院的发展进程中,杜长青老师用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为我院的发展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我国的乡村医生队伍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名乡村医生、一所集体办村卫生站,1982年国家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村卫生站解体,改为乡村医生个体经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医疗市场一度非常混乱。1997年,国务院为了加强农村卫生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医疗市场,在全国推行了“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我院被绵阳市列入“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试点单位。这可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那时乡村医生个体经营的收入与卫生院所发放的工资收入有着几倍乃至10倍的巨大的差异,乡村医生对开展这项工作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在很多乡村医生都选择反对和观望时,是他,第一个毅然决然的报名参加了“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组织,并代表党组织去其他村说服其他乡村医生;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执行着党和国家的政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动着其他乡村医生的加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着医院的工作。在众人不理解的目光中,在那些夹杂着疑惑的眼神中,他依然坚持他的选择,即使家里没有一个人支持他,他也没有退缩,即便第一个月拿到的工资只有他原收入的十分之一,他依然朝着他选择的路前进着。站在他自选择后的第一个难关口前,他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奉献,无论工资的多少,无论前路是多么的坎坷,包括在后来的几年里,绵阳市其他乡镇的乡村医生因为工资低而纷纷脱离一体化管理组织时,在绵阳市一体化管理工作宣告失败时,在家人劝他也离开一体化管理组织时,他还是坚定的选择了坚持!他说:“我是一名党员,我应该带头执行国家的政策,带头参加一体化组织,带头坚守一体化管理这块阵地。我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我的目的就是为人治病,为人民健康服务,能够将人民群众从病痛的疾苦中解救出来是我至高无尚德荣誉,这是我的职业情操,这些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来取舍的。”

  正是有了老杜老师以及其他乡村医生的大力支持与不懈的坚持,我院的镇村一体化管理工作才得以顺利实施,并成为了迄今为止绵阳市唯一一面没有倒下的旗帜, 为此,我院的镇村一体化管理工作也被四川省农村卫生管理协会确定为样板单位,医院也被四川省农村卫生管理协会评为了“优秀管理”单位。

  镇村一体化管理的开展,有效的健全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的提高了这支乡村医生队伍的业务技术水平,有效的解决了当时“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更为后来新农合、公共卫生这两项惠民工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现在医院良好的发展状态正是对老杜老师当初所作出选择的最好佐证,也是他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就是在这样的荣誉下,就是在这样的光环下,留下的是他身先士卒的身影,留下的是他对其他老师劝说的坚定声音。无论其他人是不理解,还是持怀疑态度,他都没有放弃,当其他县市乡村医生脱岗时,他依然一次次的对他人进行着说服工作,当其他县市乡村医院因乡村医生的脱离而导致一体化失败时,他却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使我院镇村一体化的管理成功实现了,但这里面包含了他多少的汗水,蕴藏了他多少的心血,这是我们没有办法去估量的。回望1997年,他拿着两百多元的工资与以前月收入两三千元相对比,当下我们又看他的旧自行车与各种轿车并排而立时,这种对比、这种落差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我不禁想到:如果没有他当初那样笃定的选择,那么他现在绝对不会是这样的状态。这些年,他的抉择,他的坚持,甚至是他的牺牲,是我们所不能身同感受的,更是我们所钦佩的。现在,他依然坚守在他的工作岗位上,没有丝毫的懈怠,他总是说:“方便病人,服务群众,这是好事,我们大家都应该支持,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会一直服务下去。”

  如果,当你看到他穿着白大褂扶着一位老人或者是腿脚不便的病人下楼梯时,不要感到惊讶,因为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是老杜老师的习惯,每当遇到这样的病人,他总是放下手中的笔,并请正在等待的病人理解一下,然后他会亲手扶着他们下楼梯,保证他们安全到达一楼,这是一件小事,这是一个细节,但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行为赢得了病人的尊重,赢得了同事们的敬仰,他更是用这样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什么是优质服务。路过老杜老师的诊室,看到的总是很多患者相互交流的场面,听到的总是老杜老师询问讲解的声音,而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却是老杜老师弯腰检查时的佝偻背影,因为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才猛然发现:原来,老杜老师也不再年轻了,头发也渐渐的花白了,无情的岁月也开始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痕迹,但是他依然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兢兢业业工作,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一位又一位的病人,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同事。在我院众多科班出生的老师们当中,作为乡村医生的老杜老师依然独树一帜,一直保持着全院门诊病人量第三的前端排名。老杜老师也曾担任着我院门诊部主任一职,他带领着大家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搞好群众关系,使门诊业务量直线上升,科室被评为“先进门诊部”,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3年,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老杜老师多年来的坚持,多年来的奉献终于有了可喜的回报,老杜老师被评为了“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他的优秀事迹被编入了《中国乡村医生—优秀乡村医生事迹选编》一书中,这本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发表,这是对卫生工作人员的一种鞭策和激励,现在老杜老师不仅是我们院内同事学习的榜样,更是全国卫生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但就是在这样的荣誉面前,他也没有丝毫的骄傲,只淡淡的说道:“作为一名医生、作为一名党员,我只是做了我想做的和我应该做的,只要群众认可满意了,我就打心眼的感到高兴和满足。”

  这,就是一个老党员的言行,这,就是一个老医生的一生。他,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故事,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壮举,有的只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有的只是病人康复后的无限感激,有的只是让我们心存的由衷敬佩。正因为有了像老杜老师这样的好医生、好同志,我们年轻一辈才有了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楷模,精神的支柱,让我们在榜样的激励中,在老前辈的促进中学习,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医院需要这样的榜样,需要这样的精神,更需要这样的力量,我们要向杜长清老师学习,将职责铭刻于脑海,将使命担当于肩上,将群众健康托付于掌心,脚踏实地,为卫生医疗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我们坚信: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